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苗药做大做强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5〕1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苗药是苗族同胞长期以来与艰苦自然环境、各类疾病、伤害不屈斗争的智慧结晶。我省是全国苗族人口聚集最多的省份,做大做强苗药,既是传承苗族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我省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巩固发挥我省苗药特色优势,支持苗药产业加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力争取苗药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将“进药典、明身份”作为当前我省苗药产业发展壮大的第一要务,充分借鉴藏药、维药、蒙药等民族药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成功经验,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对照国家药典委员会有关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列出苗药以民族药身份进入中国药典的“任务单”和“进度表”,支持和帮扶企业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力争中国药典尽快对苗药的民族药身份给予明确,力争我省更多苗药品种进入中国药典。(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省民宗委、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
二、夯实苗医药理论基础
(1)在贵阳中医学院既有基础上,整合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等省内苗医药理论研究力量,2016年前组建省苗医药研究院(在三个自治州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苗族自治县设立分院),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苗医药资源普查,建立“苗医药基础理论库”和“贵州苗药药材、产品资源数据库”,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实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2)大力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苗医药理论研究。(3)对苗医药领域常用药物图谱、教科书、理论书籍、学术刊物的出版发行,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及时审批。(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贵州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贵州理工学院)
三、建好苗药种植基地
(1)根据苗药主要药材分布、资源量和生物学特征,年内编制出台我省苗药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制定我省苗药药材重点发展品种目录、濒危保护品种目录和苗药药材重点种植基地目录。加快建立健全苗药药材种植标准体系。(2)统筹整合扶贫、农业、林业、科技、土地等领域有关专项资金和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扶持苗药药材重点种植基地加快发展。(3)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开展苗药药材濒危保护品种的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在药材主产区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苗药药材种植基地。(4)加快推进我省苗药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建设,确保苗药药材种植的可持续发展。(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扶贫办;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农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打造苗药现代物流
(1)年内制定出台我省医药物流发展规划,力争2017年底前,基本形成高效、快捷、便民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2)着力推进贵阳市综合性现代医药物流园、遵义市医药产品交易市场、龙里西南药都、碧江武陵山现代医药物流园、凯里苗药之都现代医药物流园等大型医药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展示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一体化。(3)加快打造凯里、大方、绥阳、黎平、施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药材产地市场,切实减少药材交易中间环节,降低企业流通费用,保障药材质量安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五、培育苗药骨干企业
(1)紧盯全国药品交易会、中国中药博览会、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医药领域重点交流平台,以及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医药产业集中地、医药战略投资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苗药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2017年底前,引进10户以上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投资我省苗药。(2)年内制定全省苗药骨干企业目录,统筹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相关专项资金,用足用活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集中力量加大对苗药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3)加快推进行业整合,支持苗药骨干企业开展行业内兼并重组。对企业兼并重组或企业集团内部优化资源配置而发生的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等申请,省有关部门要及时评审、审批或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并依法解决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我省企业成功并购省外苗药企业并将工厂搬迁到我省的,可同等享受我省相关招商引资支持政策。(牵头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民宗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六、推进苗药研发创新
(1)大力推进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倒排时间任务,确保按期建成并尽快在“具有资源优势的民族药材综合应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药创新药物研发”、“民族药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具有产业优势的民族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四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2)年内制定全省苗药重点研发平台目录,充分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打造一批省级苗药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苗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鼓励和支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民族医院和有条件的市中医院设立苗药制剂中心,开展苗药制剂的配制和研发。(4)鼓励省内苗药企业积极探索苗药新药的合作研发,在药物和验方筛选、工艺研究、质量控制、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等方面与其他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合理分担研发风险、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5)积极支持省内苗药研发机构申报全国“重大新药创制”等科技专项,对热淋清颗粒“上市后四期临床研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技术改造及再评价研究”等预期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苗药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省有关部门要联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动态跟踪服务,依法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6)在充分保障苗药民间验方所有者权益前提下,探索建立苗药民间验方信息库,开展苗药民间验方的委托交易,为苗药民间验方的开发利用搭建平台。(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七、扶持苗药做大市场
(1)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更多苗药品种纳入医保目录,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我省医保增补目录。(2)在我省已取得批准文号的治疗性苗药医院制剂,经批准可在省内调剂使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范围。(3)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及其他市所辖苗族人口较多的自治县应率先使用和推广苗药,不断提高所辖医疗机构中苗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所辖区域内的单体药店应开设苗药专柜。鼓励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重点医院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苗药。(4)制定我省苗医药传统特色诊疗服务项目目录以及相应价格标准,建立健全省内公立苗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苗医药传统特色医疗服务补偿办法。(牵头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八、探索苗药衍生产业
积极支持省内苗药企业、苗医药研究机构和苗医医疗机构立足自身优势,以大健康为目标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研发以苗药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积极支持省内企业、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苗药美容、养生等苗药衍生产业。(牵头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九、发展苗医药特色教育
(1)切实改变过去简单照搬西方医药、中医药培养苗医药人才的做法,年内制定出台我省苗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贵州苗医药专家(传承人才)库”。(2)积极争取教育部同意在我省设置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此为基础设立苗药二级学科授权点,设置苗医、苗药本科、专科专业。力争到2017年,全省苗医、苗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达500人以上。贵阳中医学院应先行先试,在既有基础上率先启动招生。(3)制定实施苗医医师传承人认定培养计划,推动苗医医师专业化发展。(4)参照国家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模式,建立一批名老苗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包括临床经验示教诊室、资料室和临床经验共享平台)。(5)鼓励相关院校通过邀请民间苗医传承人授课、担任“客座教师”,组织实地调研等方式,积极探索苗医药特色教学模式。(6)加大对基层苗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条件成熟的省内大专院校建设一批苗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贵州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贵州理工学院)
十、促进苗医药人才就业
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全力推动苗医、苗药进入国家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将苗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我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分期分批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和其他市所辖苗族人口较多的自治县建立苗医医院或苗医专科,积极筹建省苗医医院,支持社会民办苗医医疗机构建设。2020年前,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苗医医院和专科。(牵头单位:省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省编委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十一、提升苗医药品牌形象
将苗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我省“十三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在省苗医药研究院基础上筹建省苗医药博物馆,支持我省更多苗医药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中国苗医苗药网,不定期开展“多彩贵州·神奇苗药”主题宣传活动。(牵头单位:省文化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政府新闻办)
加快我省苗药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各市、州人民政府和贵安新区管委会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配套落实政策。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职责,抓紧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好现有相关专项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预算的增量部分),加大对我省苗药发展的扶持力度。省政府督查室要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组,对本通知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单位实行跟踪督办,督查督办结果在全省通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4月30日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健康
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5〕2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要着力构建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
一、主要目标
到2017年,大健康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加值达到1180亿元。依托“5个100工程”发展的园区、基地平台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60个;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形成100亿元大集团2个,50亿元集团3个,20亿元企业10个,10亿元企业10个,5亿元企业30个,超亿元企业50家。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三年共推进307个健康养生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05亿元,省级健康养生产业示范基地达到40个;打造健康养生产业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
(二)实施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三年累计完成投资331亿元。力争全省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力争打造100亿元级、50亿元级医药企业各2个,20亿元级、10亿元级医药企业各10个。
(三)实施健康医疗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健康医疗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三年共推进24个医疗健康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0.99亿元。
(四)实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省基本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三年共推进48个健康养老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14亿元。
(五)实施健康药食材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省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及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60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建设5万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基地15个,1万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基地25个以上,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8个共8万亩以上;力争培育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3~5个,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4~6个,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达2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10~15个,拉动上下游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成现代化的中药材批发市场1个,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4~6个,基地季节性简易交易市场500个,重点培育中药材经营企业8~10户,培育专业合作组织200个以上,构建贵州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配套完善的现代化信息和物流体系、质量追溯监控体系。
(六)实施健康运动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推出国家级体育训练运动基地2—4个;9个市州、贵安新区均拥有1个以上各具地方资源优势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或水上运动基地;9个市州、贵安新区打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登山健身步道体系。全省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山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3—5项;9个市州、贵安新区均拥有自己在全省或全国有影响的山地户外或水上运动赛事活动。健身运动爱好者人数有明显的增加。9个市州均拥有一批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和户外运动协会,户外运动产品销售覆盖全省,户外康体产业初步呈现。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建立各专项实施计划牵头省领导为召集人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推进各专项实施计划任务的落实。按照“部门联动、分级调度,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的原则,建立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调度机制,开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协调调度工作,确保实施计划顺利推进。
(二)强化责任分工。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抓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牵头抓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省民政厅负责牵头抓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省卫生计生委负责牵头抓健康医疗产业发展,省体育局负责牵头抓健康运动产业发展,省扶贫办、省农委负责牵头抓健康药食材产业发展,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各专项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为实施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实施工作。实施计划具体项目由一个单位或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实施,牵头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强力推进,责任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要形成“一个项目、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责任领导”的工作格局。每一个项目都要由牵头部门制定推进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地要紧盯项目落地,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实施、推进工作,加大服务力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三)强化政策落实。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黔府发〔2014〕24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黔府发〔2015〕8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医药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任务清单的通知》(黔府办函〔2015〕40号)等文件的落实,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税费、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
(四)强化资金投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利用各自管理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大健康医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要积极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科技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务发展等基金,重点支持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区以及企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按照相关规定采取事中或事后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引导、推动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市、县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六项实施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强化工作推进。各专项实施计划牵头部门对各项任务落实要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实行月调度、季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通过专项督查、跟踪督办、定期调度等方式尽快取得进展,务求取得实效。省政府督查室要强化专项督查,督查结果要及时通报。统计部门要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健康医药产业统计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定期统计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各单位要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将各专项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重要事项、典型经验、突出问题等有关情况向各专项实施计划牵头单位报告,各牵头单位要及时汇总向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六)强化平台打造。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分别梳理1-2个产业发展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申报国家试点示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在省内选择部分项目作为省级试点示范,予以强力推动并形成示范效应。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筹划在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期间召开大健康医药养生主题论坛或博览会,成立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联盟,与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工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建设“云上贵州·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云”,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39健康网,建设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云,着力扩展应用范围,推进产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基地。
(七)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切实加大健康医药、养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健康养生消费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六项实施计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加大营销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媒介全方位、大力度宣传贵州大健康品牌,扩大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总附件:15办发26-附件.pdf 表格附件:1.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 2.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3.健康医疗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 4.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5.健康药食材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 6.健康运动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6月17日